盛夏的汾阳市肖家庄镇玉兰村绿意盎然,蝉鸣裹挟着草木清香在院落间流淌。桑树枝头,巴掌大的桑叶层层叠叠,在骄阳下泛着油亮的光泽;蚕房内,蚕宝宝正贪婪地啃食叶片,沙沙声响成一片。村民崔鹏用五年时间,将传统蚕桑产业从“一粒茧”延伸为“一条链”,推动玉兰村实现从传统农耕到特色产业的华丽转身,勾勒出“产业兴、百姓富”的振兴画卷。
走进玉兰村,连片的桑树林随风轻摆,鲜嫩的桑叶散发着清冽的草木香气。崔鹏种植的第二茬桑叶已抽出新芽,他饲养的第一批春蚕刚完成吐丝结茧,雪白的蚕茧在蚕床上堆成小山。
“这茬桑叶已经喂过一批蚕了,之前长得老高,修剪后新芽又冒出来了。”崔鹏指着桑园介绍,“这边四亩半是试验田,南边还有三十多亩。桑叶能做桑叶菜,芽心可以制桑芽茶——汾阳作为‘厨师之乡’,桑叶菜有天然优势;下一步还能开发桑叶茶,深加工蚕蛹蛋白。”
养好蚕,不仅需要适宜的气候土壤,更离不开精细管理。崔鹏边学技术边摸索,自种桑叶降低养殖成本,从手忙脚乱的“养蚕新手”蜕变为经验丰富的“土专家”。他常说“养蚕如养娃”,每个环节都要倾注心血。
蚕房内,饱满的蚕茧银光闪闪。蚕农们穿梭其间,熟练地收茧、分拣、装筐,丰收的喜悦溢满整个院落。“这批蚕养得特别好,茧子白、分量足,十分喜人。”崔鹏看着眼前的景象,眼中满是欣喜。
一片桑叶、一条蚕宝宝,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串联起完整的就业链条。从桑叶采摘、蚕茧饲养到后期加工,每个环节都吸纳了大量劳动力,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现在政策好,摘茧不用出远门,尤其是我们上了年纪的,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村民笑着说,“赚了生活费,不用给孩子添负担,干活都有劲头了!”
如今,崔鹏的蚕桑产业已初具规模:桑园绿意盎然,蚕房产销两旺。谈及未来,他信心十足:“村里产业类型少,蚕桑养殖适合发展庭院经济,家家户户能在闲置房屋里搞起来。我想带着乡亲们一起干,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让桑蚕产业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
从桑芽吐绿到蚕茧成金,从单打独斗到联农带农,玉兰村的蚕桑产业正以“破茧”的勇气和“成蝶”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编织着一条闪耀着希望之光的新“丝”路。(□ 本报记者 王洋 通 讯 员 吴丹 李晓晶)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