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东岸的吕梁山,是一块贫瘠的山,是一座英雄的山。一部《吕梁英雄传》是吕梁革命史的真实写照。山外头的人们,听闻吕梁就是从这一长篇小说开始的。
吕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全国最早组建地方党组织的地区之一,是山西省第一支工农武装——晋西游击队的诞生地,是山西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的成立地,是红军东征的主战场,是中央后委、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和中央西北局机关的驻扎地,是晋绥首府……在创建新中国的历程中,吕梁,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轨迹。革命战争年代,这里孕育出了对党忠诚、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吕梁精神”,这一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吕梁人奋勇前行。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期间,第一站就来到兴县蔡家崖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他强调,“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新时代的吕梁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把革命战争年代铸就的“吕梁精神”用在当今时代,让红色基因赋能老区发展,续写着新时代“吕梁英雄传”。
晋绥之根,红绿相映
康彦红是兴县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的讲解员。
作为山西省人大代表的她,17年来坚持在一线宣讲红色文化,累计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累计讲解2万余场。2017年6月21日,亲自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为弘扬山西省省红色文化、和吕梁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
提起10多年前的兴县,康彦红说:“17年前,刚到这里工作,交通非常不便利,想吃菜也要等1个小时的客车去县城购买,而现在纪念馆的路已经非常方便,馆前还修建有停车场。纪念馆的客流也在增长,最高纪录日接待量超过7000人次。”
康彦红现在工作的这片热土蔡家崖村已经成了兴县红色旅游的“金字招牌”。在蔡家崖村委大院内,青砖灰瓦,整洁有序。上下两层几十间崭新的窑洞。“村里有800多人,红色旅游是从2015年开始设计规划的,2017年落实实施,2018年2019年进行了基础设施修建和完善。到现在,不光是纪念馆游人不断,背后的红色一条街也让更多的游客留下来,有许多村民都投入到红色旅游相关行业中来。”蔡家崖村党支部书记温利川说。
蔡家崖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旁边,2018年投入运营的红色一条街上,不少店铺开门迎客。专营兴县特色小吃“拉刀刀”的一家店主告诉记者:“蔡家崖的红色文化现在火了,每天来参观的大巴一辆接着一辆。游客来到这,既能感受到革命传统,又能品尝我们兴县的美食。”
蔡家崖还是兴县产业振兴的重要支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除了红色旅游,蔡家崖村北边的元宝山上还种植了上千亩的经济林,种植杏树1258亩、核桃树500多亩,试种桃树30多亩,当地政府引导村民搞起了采摘和农家乐旅游。蔡家崖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
村民窦瑞兵移民搬迁住上了安全房。“咱现在的新房子都是集中供热,24小时供水,家里各方面环境可比山上强得多了。”窦瑞兵还是村里的护林员,政府一年补助4000元,一年下来收入至少在三万多元。
八年抗战中,只有9万人口的兴县,养育了近4万晋绥党政军革命队伍,全县参军人数达1万多人,牺牲3000多人。2018年6月21日,“蔡家崖号”列车专列开通。作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屏障,为保卫党中央建立了不可磨灭功勋的蔡家崖,一下子火了,吕梁山外的人知道了吕梁,更知道了蔡家崖。
蔡家崖,晋绥军区司令部旧址、晋绥边区政府所属机关及军区机关旧址。这片土地的血液和基因让“吕梁精神”得以传承,“吕梁精神”又让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得以发展。今天的蔡家崖红绿相融、色彩斑斓!
渡口之情,望不到头
临县党史研究专家、临县县委史志研究室主任张海红同样也痴迷于红色文化讲解工作几十年。从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到毛主席夜宿碛口镇的寨子山村,到处都有她的脚印,她也成了临县碛口古镇方圆百里的名人。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前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陕西省吴堡县川口渡口上船,从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渡口登岸。当晚,毛泽东一行夜宿于寨子山,与当地干部、群众代表促膝长谈,向他们了解当时临县的受灾情况、群众生产生活和土地改革等情况,直到天亮才休息。
70多年过去了,毛泽东夜宿的陈家宅院当年的兴盛已然不在,但毛泽东一行路居寨子山村那个短暂的夜晚,却永远地铭刻在了寨子山村人的脑海里。它像一盏明灯,指引着一代代村民奋勇向前。随着“黄河一号”旅游公路的开通,寨子山村成了这条沿黄旅游大通道上重要红色旅游景点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前来。
盛夏时节,记者专程来到碛口镇,这里早已到了旅游旺季。古镇广场上,一辆辆大巴车载着从全国各地而来的游客停留在这里,品黄河文化,尝农家菜肴。在寨子山村口大路边的一家名为“同福客栈”的小店里,老板娘热情地招呼着客人入座。
老板娘叫刘润娥。前几年,她家一大家子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上学有了补贴。而且,随着碛口旅游逐渐升温,仅一河之隔的寨子山村逐渐兴旺起来。两口子一合计:不跑了,在村里挣活法!承包了“同福客栈”不到两年,刨去各项开支,刘润娥有了人生第一笔积蓄5万元。去年,“同福客栈”被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局命名为“黄河人家”。
据张海红讲述,当天上岸后,毛主席与船工们亲切交谈,了解到由于1947年遭受旱灾,船工们的生活非常困难。毛主席特别嘱咐地方干部要关心船工们的生活,并当即批给高家塔村工会主席高树桐360斤边区粮票。
现如今,高家塔这一带的人不再头裹羊肚巾,身穿羊皮坎肩肩,脖子上挂旱烟袋,也不再哼唱《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而是早已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好日子犹如黄河水蜿蜒向南,一眼望不到尽头。
那一年,高家塔村民高恩海只有13岁。现如今,86岁高恩海和老伴每年从国家手里可以享受到小一万元的政策红利。高家塔村立足特色产业发展,在扶持传统种植业、养殖业的基础上,以碛口古镇景区为依托,大力推进毛泽东主席东渡黄河红色旅游项目,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在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广场上,记者分明可以看到,张海红一边指着河对岸的川口渡口,一边为游客讲述着70多年前那段刻骨铭心的故事。广场紧挨着黄河,只见,游客登上快艇,不到半袋烟的功夫,一溜烟就驶向了河对岸。
汾酒之乡,文化香醇
《吕梁英雄传》曾经被改编拍摄为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档一度热播。拍摄地在“汾酒之乡”汾阳市。
这几年,汾阳市名声鹊起,不仅仅是因为她有杏花村,她有汾酒,更重要的是她有一个“全国文明村”贾家庄村。
贾家庄村文明,更闻名。在绝大多数乡村仍旧没有电影院的今天,贾家庄村的村民即使不进城,也能在村里的种子影院里看到时下最热门的电影。
近年来,贾家庄村立足于自身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造林绿化千家村”“中国最美生态旅游村镇”“全国全民健身户外营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金字招牌收入囊中。如今,贾家庄村不仅建起了贾家庄益智图书苑、种子影院、新浪潮书店、文澜苑作家村等文化空间,还举办了86358电影短片交流周、吕梁文学季等文化活动,更在贾街、文创园、生态园等项目的助力下,将文化旅游发展为四大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为贾家庄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增添了新的光彩。
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片土地除了贫困就是贫穷,哪里敢与文化沾边。在贾家庄村史馆中,记录着一首描写当年贫穷生活的民谣:村西湿泽村东干,村南村北碱荒滩。春天返碱白茫茫,夏天雨涝水汪汪。村中只有三件宝,甜苣柳芽芦苇草。新中国成立前,贾家庄的4000多亩土地中,有2800亩是盐碱地。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大多数村民挣扎在饥饿线上。
贾家庄人用勤劳和智慧摆脱了贫穷,而这种“不信命、不认命”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驻村作家马烽。1959年,马烽以贾家庄村的故事为基础,创作了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著名作家、编剧孙谦在见证贾家庄村人团结一致、实现共同富裕的情景后,与马烽共同创作了“新时期农村电影三部曲”——《咱们的退伍兵》《山村锣鼓》《黄土坡的婆姨们》。西戎曾在贾家庄村长期写作,创作了《纠纷》《一个年轻人》《丰产记》等广受赞誉的小说作品。一代文豪郭沫若来到贾家庄村,被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景象所感染,挥毫写下“杏花村外贾家庄,红旗高举在汾阳”的赞叹。
现如今,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的贾家庄村,开始探索“乡村”与“文化”碰撞的无限可能。在文化的影响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贾家庄村民,会在农闲时走进新浪潮书店,通过阅读充实自己的头脑;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村民,开始关注穿着打扮,注重生活品质的提升;村里的老旧厂房变成文创园区,不能种庄稼的土地改建为休闲广场,贾家庄村带着新思维和新理念,走上了成为文化村、旅游村的道路。未来,贾家庄村将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发挥文化的力量。
英雄之魂,传承永存
从汾阳西驶上高速,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来到了革命先烈、女英雄刘胡兰的家乡文水县刘胡兰镇刘胡兰村。
在刘胡兰村,有一支为了传承烈士遗志、弘扬英雄精神而以刘胡兰命名的女子民兵队伍——“刘胡兰英雄民兵班”。自1964年建班以来,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她们执行传承“刘胡兰精神”火炬的历史使命却始终如一,她们一直坚守“队伍不散、精神不倒、为人民服务宗旨不变”,一代一代把“刘胡兰精神”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她们多次获得“学雷锋先进集体”“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班”“基层政治建设先进单位”“民兵基层建设红旗单位”“三八红旗集体”“热心消防公益事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刘胡兰村的乡亲们说,胡兰班是文明的种子,走到哪里把文明的种子播撒在哪里。村里的军烈属和五保老人,姑娘们包了下来,春种秋收、挑水扫院、请医抓药,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他们。五保老人李三女年事已高,大家拿出积蓄为老人置办新衣服新被褥,送去粮油和慰问金,老人感动得直掉眼泪。“我们所传承的就是‘刘胡兰精神’;在当今时代,我们要把这种精神运用在建设美好幸福吕梁中来。”刘胡兰英雄民兵班的队员们始终牢记“刘胡兰精神”;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个个变得坚强起来:在骄阳下苦练射击本领,一趴就是几个小时;过去一指头活儿都不干的娇娇女,如今抢着干农活。
她们牢记重托,练就过硬本领,大抓军事训练,虽不是军人却按照军人标准训练,实行连队式管理。“在训练场上,她们做到了跟真正军人一样,脱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她们还自发组织开展‘每周一评’标兵评选活动,每名队员养成了令行禁止的作风和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良好习惯,人人都是‘四会教练员’。刘胡兰英雄民兵班班长李娜介绍说。
值得李娜提起的事情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的事情。刘胡兰英雄民兵班积极发扬刘胡兰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扎实作风,主动投身疫情防治工作阻击战,不管是在疫情防控卡点值班、辖区巡逻,还是向群众宣传抗疫知识,都能看到刘胡兰英雄民兵班的身影。她们是巡逻志愿者、是防疫宣传员、是采购外卖员,更是周边村民健康的守护者。
随着岁月的流逝,“刘胡兰精神”所凝聚的“信念坚定、敢于斗争、坚贞不屈、不怕牺牲”的精神内涵已经熔铸在伟大的吕梁精神之中。刘胡兰英雄民兵班致力于传承红色基因,将“刘胡兰精神”的种子,撒满祖国大地,播在亿万青少年的心田,让它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共青团员和青少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晋绥边区的红色记忆,高家塔黄河岸边的铿锵号子声,贾家庄贾街上的文化民俗,刘胡兰烈士陵园的正气凛然,处处凝固着历史的痕迹,但却锻造出了伟大的“吕梁精神”。从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一路走来,“吕梁精神”永不过时,被新时代的吕梁人赋予新的历史内涵,在新“吕梁英雄传”中勇于创新、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乘势而上,不断开创新时代美丽幸福吕梁建设新局面。(□ 本报记者 冯海砚 刘子璇)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