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貌多样的“农业大国”。农村蕴含着丰富自然资源、传统文化资源和农业产业资源,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天然宝库”。只要我们因地制宜,精细挖掘,走好“差异化”和“特色化”的新路子,必定能够在不同区域的一方土地上,更好地发展采摘观光、农事体验、科普培训、康养保健等产业,从而进一步发掘出更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夯实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乡村美带动了“旅游旺”,使“休闲农业”迅猛崛起,展示出美好发展前景。在去年的“十四五”开局之年,农业农村部发布了首批6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市、区)名单,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将建设300个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以县域为单元整体推进休闲农业发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典型示范可以带动一片。“休闲农业”的崛起和成长,折射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的步伐。在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经过各地的积极探索和精心培育,涌现出一批融合自然美、人文美、乡土美的“网红村”和“打卡地”。最令人瞩目的是,在北京的延庆、天津的蓟县和依山傍海的河北唐山、秦皇岛等地,把乡村旅游融入乡土气息浓厚的文化元素,并紧密结合“冬奥”“世园”“长城”3张旅游金名片,助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相融合。并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让村民吃上了低碳、绿色、环保、节能的“生态饭”。开办民宿、打造康养基地,休闲农业成了富民产业,村集体收入逐年提高,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幸福。
“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进一步拓宽了乡村发展新空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也带动了“家门口”就业随之“升温”。特别是受疫情的影响,许多常年在外打工赚钱的农民工纷纷返乡创业,兴办农家乐、销售土特产、建观光体验基地,使“休闲农业”实现了三产融合,延伸了产业链和价值链,促进了乡村产业振兴,畅通了城乡流通渠道。“休闲农业”不仅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路径,也吸引了各路人才往农村流动。以国家公布的首批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为例,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平均收入明显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这足以证明,发展农村“休闲农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尽管如此,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休闲农业”不仅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比如,景区同质化、特色资源挖掘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短板,产业对农民带动程度不够,等等。对此,笔者认为,推动“休闲农业”高质量发展,各地应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打造产业优势,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在促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上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休闲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乡土味”,关键是要打好发展“差异牌”,形成产业化、规模化、特色化、信息化、市场化、服务系列化,着力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搞好科学发展规划,与“十四五”规划紧密衔接。防止千篇一律的“大面轰”和脱离实际、违背民愿的“一刀切”。其次是严禁杜绝盲目大拆大建,注重保留原汁原味,特别是有历史意义的红色资源。留住“乡愁”,不忘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激发乡村振兴的“源动力”,丰富新时代的内涵。
发展高质量“休闲农业”,要锲而不舍地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和拓展三年整治大提升成果,为加快高质量发展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再就是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共服务功能,千方百计增强农村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游客有了好体验,农民尝到“休闲农业”的甜头,就会引来更多的“回头客”,带来农村“人气旺”。事实上。“休闲农业”是当今创新创业的热土,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各地要下大力量搞好农业技术和人才培训,制定相应配套的优惠政策和规定,引导各类人才返乡创业,为他们搭建平台、施展才干、找到用武之地。(□ 许贵元)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省内新闻网站
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农民报、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山西市场导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山西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
山西新闻网版权咨询电话:0351-4281485。如您在本站发现错误,请发贴至论坛告知。感谢您的关注!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山西新闻网(或山西新闻网——XXX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